当前位置:墨雨书阁>>大明:我的姐夫叫朱标> 第162章 朱标的第一次大朝会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62章 朱标的第一次大朝会(1 / 1)

洪武十三年,七月初五。这是朱标自大明立国被封太子以来,除战时或其他特殊情况,在老朱尚且在位的情况下第一次被授权监国。常升起了个大早。却不是为了参加自家姐夫的大朝会,而是要与朱标和百官一起,从大明宫一同随同老朱的御辇,把去行宫避暑的队伍送出应天府城。要不是接下来就要和小朱一同大朝会,给他站台。再加上老朱是个小心眼。他或许记不住百官“争奇斗艳”的忠言挽留,但绝对记得住谁没来送他。常升当真想告假,多睡他一个时辰的懒觉。一大早。满朝文武就进入了宫中。入了偏殿暂歇。宫中的直道上,仅御辇和车架就几乎排出了二里地的队伍,无数随行的内侍和宫女早早排列在了出行的御辇和车架旁,被一身甲胄的侍卫军护卫在中。常升百无聊赖的靠在窗口。目送着宫里的妃嫔和贴身的侍女带着早就打包好的行李,按照各自的品阶和身份登上不同规格的车辇,常升就一阵啧啧。老朱这腰子,可以啊。也不知道是哪里出的问题,子孙后代子嗣都不兴旺。虽说朱老四不是老朱与马皇后所生。可是,朱标造娃的本事也不行啊。都赶不上老朱一个零头。要是老朱知道这事,各路穿友谁手上又真有个送子秘方,穿到明朝来,只要能傍上皇家,指不定都能凭着秘方混个伯爵。半个时辰左右的功夫。各路妃嫔终于都坐上了车辇。但老朱和马皇后仍未现身。按照礼部的礼仪和钦天监测算的出行吉时,他们辰时才能现身,随后车队出行。终于。伴随着夏日初升的骄阳。老朱和马皇后终于从后宫乘步辇而来,随着太监的唱词。百官也列入出行的队伍,跟在了龙辇之后,随队步行出宫。五城兵马司早早出动。将通向应天府城门的驰道清空,阻挡了不少像看猴子一般凑热闹的老百姓。但百官仍要一气走上一个多时辰的路,直到把老朱送出应天府去,才算是完礼。好悬没有十里相送。加之老朱之前又辞退了一批六十岁以上的高龄文臣。否则常升及许多勋贵武将还好。其他文官们,一个个都得去了半条命。更别说那些为防迟到,一夜未睡,早晨又滴水未进的老臣公了。可令人惊奇的是。虽然一路从骄阳走到烈日。纵使汗流浃背,气喘吁吁,这帮文武大臣还真没有一个走不动路的。难道除了读书。铁脚板也是古代官员的必备素养?史书上也没提啊。混迹在百官之中,常升思绪纷飞着苦中作乐。直到抵达城门,看着老朱和几位老臣秀了一副君臣相宜的戏码,交换了一波“大饼”,老朱这才站在龙辇上。像是找冤家一般。一眼就瞄见了人群中走神的常升。五感敏锐的常升感受到这股不善的目光,抬头就撞见了老朱那张小心眼的臭脸。顿时就装瞎的扭头一旁。
用余光瞥见吹胡子瞪眼的老朱被马皇后劝住,要不是场合不对,常升真想点串鞭炮送他。想想他都要走了。常升这才选择了善良。这几个月和老朱勾心斗角,着实给常升废了不少脑细胞,再加上跳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的马皇后,时不时给老朱出两道挟大势的阳谋嗯。这炮还是回自家再点。好不容易把老朱送走,早就等候两旁的各家马车终于把各家主子接上了马车。先送上一大碗水。再掏出几块糕点或干粮,让早就饥肠辘辘的主子暂作修整,好生歇息一二,否则哪还有力气参加太子殿下的大朝会。大家都不是傻子。都知道老朱昨日只放走偰斯,却未宣布新的人选继任,或暂代礼部尚书职。这不就是明摆着给自家儿子也就是太子殿下,留下提拔自己的亲信借口吗?明面上只一个礼部尚书。可要是真有心。满朝文武的官位,朱标都能腾换个遍。这样一张王牌在手,满朝文武谁敢轻慢?还是同样的道理。领导或许记不住过年时谁给他送了什么礼。但绝对能记得清谁没给他送。论掏心掏肺,除了当今这位,古往今来有哪个皇帝能对自己的儿子授予这般权柄与信任?待到百官折返大明宫,正式开启小朱临朝的第一场大朝会时,都已经将近午时了。小朱到底还是个有良心的。特地给百官休憩了片刻。解决了一下生理问题,这才令百官入朝。依旧是同样的场景,依旧是同样的人,甚至还少了一个平日里喜怒无常的老朱,但面对一个未曾坐在龙椅上,而是依旧矗立在高台上的太子。也不知是不是生杀大权在握的加持。百官只觉得太子殿下身上的威仪更盛,甚至都不能与之直视了。“今日朝会,孤只有一件事欲与众卿商议,众卿若无急奏,可于明日朝会之时再行奏报。”百官自然知道是什么事,也能够体会朱标有心想放大家回去歇息的宽宥。谁要是在这时候唱反调,就是没脑子了。见无人反对。朱标也便直言道:“如今偰大人告老,朝廷礼部尚书之位空悬,众卿可有人选举荐?”肉戏来了。虽然来的有点快,但早就对这个位置有所觊觎的,自然不愿落于人后。户部尚书范敏当即出列。“启禀太子,礼部侍郎李冕本就是礼部老臣,熟知礼部庶务,为人友善,恪守礼仪,广受当科举子所颂,臣推李冕试本部尚书职。“范大人此言差矣!”文臣之中又走出一名老臣辩驳道:“李冕今岁二月以礼部员外郎升侍郎,今再擢升,岂不乱了章法?”“太子殿下,臣有一人选,更适合出任礼部尚书职。”“其原为东宫詹事,品行高洁。”“是太子殿下与陛下公认,今虽为翰林编修,但臣以为,郭大人更适宜出任礼部尚书职。”一个户部尚书,内举不避友人。一个吏部要员,更是可了劲儿的拍太子殿下的马屁。至于其他同朝的文臣。表面上一副羞于他们为伍的模样,心里不知藏了多少利益交换的龌龊。这一出狗咬狗的大戏。直看的作壁上观的勋贵武将们大呼过瘾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