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陵城内,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。百姓们听闻倭寇出现的消息,纷纷聚集在街头巷尾,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。“这可如何是好?外面藩王联军的事情还没个结果,现在倭寇又来捣乱。这金陵城怕是要不得安宁了。”“这倭寇凶狠残暴,咱们老百姓的日子可怎么过。”“倭寇一来,那就是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”“我听说之前沿海的村子,被倭寇光顾后,那简直就是人间地狱,房子被烧了,粮食被抢了,人也被杀了不少。”“那些倭寇看到什么抢什么,还把村民们抓起来折磨,真是丧心病狂。”就在百姓们忧心忡忡的时候,突然有人喊道:“快看,那不是王景弘将军吗?”众人纷纷朝着声音的方向望去,只见王景弘带着手下的士兵,雄赳赳气昂昂地朝着城内走来。倭寇的人头明晃晃地露在外面,那一颗颗人头还滴着血,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恐怖。百姓们看到这血淋淋的人头,顿时一片慌乱。“啊!这……这是什么啊!”“我的天呐,这也太吓人了!”还有些百姓被吓得不知所措,站在原地,眼睛瞪得大大的,像是被定住了一样。有的则是用手捂住眼睛,却又忍不住从指缝间偷偷往外看,看一眼又赶紧闭上,嘴里发出 “呜呜” 的声音,像是要哭出来。他们的身体微微颤抖着,不知道该如何是好。一些小孩看到这场景,“哇” 地大哭起来,哭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。孩子们被吓得小脸煞白,眼泪不停地流着。有的孩子甚至躲到大人的身后,紧紧地抱住大人的腿,不敢探出头来。王景弘却毫无惧色,他大声喊道:“倭寇已经尽数被诛灭,人头在此!”他的声音洪亮有力,在金陵城的街道上回荡。他身边的一个士兵也跟着喊道:“大家莫怕,倭寇已被我们将军消灭干净啦!”这个士兵满脸自豪,胸膛挺得高高的,手中紧紧握着长枪,枪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。另一个士兵则补充道:“我们将军英勇无比,这些倭寇根本不是对手!”他一边喊着,一边挥舞着手中的长刀,做出几个战斗的动作。他的动作干净利落,长刀在空中划过几道寒光。王景弘带着手下一路喊着,一路朝着皇宫赶去。他们的步伐整齐而有力,每一步都扬起一些尘土。士兵们的眼神中透着自豪和兴奋。他们的脸上虽然带着征尘,却洋溢着胜利的喜悦。王景弘走在最前面,他的身姿挺拔。他时不时地举起手中的长刀,指向那些倭寇的人头,大声说道:“这就是侵犯我大明的下场!”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自信,让人不敢直视。路上的百姓们听到他们的呼喊,纷纷围拢过来。一位老者好奇地问:“将军,真的把倭寇都杀光了吗?”他的声音有些颤抖,眼睛里还带着一丝恐惧,但更多的是期待答案的神情。王景弘大声回答:“老丈放心,我等已将倭寇尽数诛灭,一个不留!”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,让老者心中的担忧消散了不少。一位年轻的后生兴奋地说:“将军真是厉害啊,这下我们金陵城可安全了。”王景弘笑着回应:“保卫金陵,保卫大明百姓,乃我等军人之职责。”随着他们不断前行,围拢的百姓越来越多。有些百姓主动为他们让开道路,眼神中充满了敬佩。王景弘和他的手下就这样在百姓们的注视和议论声中,朝着皇宫快步走去。百姓们开始慢慢散去,各自回到自己的家中或者工作的地方。原本紧张压抑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,街道上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。王景弘进入皇宫,径直来到朱允熥面前。他恭敬地行礼后,便将事情如实禀告:“陛下,臣已将倭寇尽数剿灭。”“按照陛下的旨意,臣将倭寇的脑袋都砍了下来。”“并且,臣还在原地筑了京观,以震慑其他倭寇。”“陛下,臣在倭寇的船上发现,他们船上很多都是大明的商品和货物。”朱允熥听完后,点了点头,他缓缓说道:“将倭寇的人头全都悬挂在城门之上,另外将打败藩王联军的事情也公布出去。”“朕要让百姓们知道,朕有能力保护他们,无论是藩王联军还是倭寇,都无法威胁到朕的子民。”朱允熥这么做,就是为了安抚民心。他深知民心的稳定至关重要。王景弘领命转身离开。朱允熥沉默了片刻之后,缓缓开口问道:“赵谦,你对倭寇船上发现大量我大明货物之事有何看法?”赵谦微微躬身,毫不犹豫地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,这必然是沿海一带的商人和官员所为。”“倭寇远在海外,若无内应,怎会有如此多的大明货物出现在他们船上?”“这些人利欲熏心,眼中只有那白花花的银子,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,全然不顾国家大义,竟与倭寇勾结。”“沿海的商人,他们本就熟悉海上贸易的路线和规律,而那些官员,手握权力,本应保境安民,却监守自盗,与商人狼狈为奸。”赵谦一边说着,一边微微摇头,脸上满是对这些人的不屑和愤怒。朱允熥听后,轻轻点了点头,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。他的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龙椅的扶手。“之前在琼州府的时候,就遇到过走私的船只。”“当时朕就察觉到,这些不法之徒为了一己私欲,罔顾国法,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偷偷摸摸地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。”“如今,他们更是变本加厉,与倭寇勾结在一起。”“这些商人和官员当真是一个比一个该死。”“等处理完藩王的事情后,必须要好好处理他们。”朱允熥的眼神中透着一种决然,已经在心中对这些人做出了判决。“这次不能就这么算了。”“他们勾结倭寇,这是不可饶恕的大罪。”“赵谦,你去做点什么,给他们一点警告。”“若是就这么静悄悄的,指不定他们又会在后面弄出来什么幺蛾子。”赵谦恭敬地抱拳行礼,他的动作干净利落,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。他大声说道:“陛下放心,臣定不辱使命。说完,赵谦领命离开。……
金陵城外村镇宋忠一路疾行,脚下的尘土被他的脚步扬起。不多时,他便来到了朱元璋所在之处。宋忠见到朱元璋后,立刻恭敬地单膝跪地,行了一个大礼。紧接着,他就将近日发生的一系列的事情详细的说了出来,尤其是有关倭寇的方面。朱元璋缓缓开口说道:“看来朕的海禁不仅没有消灭,反而更加滋生了这些走私的事件。”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愤怒。海禁政策,本是他为了防止沿海的动乱,保护大明的百姓免受倭寇侵扰。同时也为了加强朝廷对海上贸易的管控而设立的。他在位时,对海禁的执行可谓是雷厉风行,那些违反海禁的商人一旦被发现,便会被处以重罚。官员若是监管不力或者参与其中,更是会被毫不留情地撤换。以往他知道这些情况,也每次都及时处理,但现在看来,反而让情况更加严重。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目光重新落在宋忠身上。“宋忠,你也跟着一起调查此事。朕倒要看看,到底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,竟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如此肆意妄为。”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,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重地砸在地上,不容置疑。宋忠抱拳行礼,“是,皇爷。”然后转身离开。随后,朱元璋的目光移向不远处的天空。天空中,几朵白云悠悠地飘荡着,阳光洒在大地上,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。但朱元璋知道,这只是表面的平静。他觉得自己这次假死很有意义,发现了很多事情。首要的就是,至少大明没有当初看起来那么太平。他本以为自己在位时,已经将大明治理得井井有条。他回想起自己在位时的种种努力,从建立大明王朝,到制定各种政策,从平定四方战乱,到发展民生经济。他曾经以为,在他的治理下,大明已经走上了繁荣昌盛的道路。虽然藩王的势力让他有些担忧,但总体上国家还算安定。但如今,倭寇的出现,走私事件的猖獗,让他意识到大明的内部隐藏着许多危机。“朕倒要看看,这些人能掀起来什么浪花。”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。朱元璋说完这句话,开始思索起来,在脑海中对比起了朱允熥和朱允炆两人。他的眼神中带着一种审视,仿佛在权衡两人的优劣。他想,要是朱允炆遇到这种事会怎么做?朱允炆生性善良,对待臣民总是怀着一颗仁慈之心。但在处理这些复杂的政治和军事问题时,他会不会过于软弱?他是否有足够的果断和谋略来应对这些危机?朱元璋在心中不断地思考着这些问题。很快,朱元璋就得出了答案。他觉得朱允炆不行!朱允炆缺乏朱允熥那种果断和霸气。朱允熥在处理这些危机时,能够迅速做出决策,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。朱允熥在面对一些紧急情况时,总是能够冷静分析,然后果断下令,毫不拖泥带水。而朱允炆可能会在犹豫和权衡中,错失良机。“有趣有趣!”“不成想,一场假死,倒是换来了一条真龙。”“接下来的大明必然更加动荡。”“朕倒要看看,允熥这小子怎么应对!”……与此同时,在茫茫的大海之上,蒋忠、洪保、侯显等人率领着精锐海军在海面上破浪前行。战船的船帆被海风鼓得满满的,发出猎猎的声响。蒋忠站在旗舰的船头,他望着远方的海平面,对身旁的洪保和侯显说道:“此次前往北平府,务必速战速决,绝不能给燕王府有任何喘息的机会。”洪保紧握着拳头,应声道:“我等精锐之师,定能一举拿下北平府。”侯显则微微眯着眼,看着远处,冷静地说:“虽说我们兵强马壮,但也不可轻敌。”“北平府毕竟是燕王的根基之地,定有不少能征善战之人。”随着距离北平府越来越近,士兵们的神情也越发严肃起来。他们检查着手中的武器,眼神中透着兴奋与决然。终于,战船靠近了北平府的海岸。蒋忠大手一挥,喊道:“登陆!”士兵们迅速有序朝着陆地冲去。在向北平府进军的途中,他们遭遇了第一波敌人。这是一群负责巡逻的士兵,看到蒋忠等人的军队突然出现,他们顿时警惕起来。一个巡逻小头目喊道:“你们是什么人?竟敢在这里出现!”他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,毕竟蒋忠等人的军队看起来气势汹汹。蒋忠冷笑一声,对身后的士兵喊道:“列阵,迎敌!”士兵们迅速变换阵型,前排的士兵举起盾牌,组成一道坚固的盾墙。后排的士兵则握紧长枪,透过盾牌的缝隙,瞄准敌人。洪保手持长枪,站在队伍的前列,他大喝一声:“看我如何破敌!”说罢,他如猛虎下山一般,朝着敌人冲去。当他接近敌人时,他猛地将长枪刺出,口中喊道:“破!”长枪直接刺穿了一个敌人的胸膛,那敌人瞪大了眼睛,嘴里喷出一口鲜血,然后缓缓倒下。侯显则带领着一队弓箭手,他喊道:“放箭!”弓箭手们迅速弯弓搭箭,箭雨如蝗虫般飞向敌人。敌人被这突然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,阵脚大乱。一个敌方士兵惊恐地大喊:“箭雨!是箭雨!”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,脸上满是惊恐,身体本能地往后缩,试图躲避箭雨,却不小心撞到了身后的同伴。敌方的小头目也慌了神,眼睛里满是慌乱,大声喊道:“稳住!都给我稳住!”但他的声音已经无法控制住局面。“快跑啊,这仗没法打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