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墨雨书阁>综合其他>倪海厦仙师教我黄帝内经> (10)-阴阳应像大论之三:人与天地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(10)-阴阳应像大论之三:人与天地(1 / 2)

('五-10、Y在内,yAn之守;yAn在外,Y之使

原文:

故曰,天地者,万物之上下也。YyAn者,血气之男nV也。左右者,YyAn之道路也。水火者,YyAn之徵兆也。YyAn者,万物之能始也。故曰,Y在内,yAn之守也。yAn在外,Y之使也。

倪师注:

所以说天地之道,也就是万物上下交流循环之道理也。所谓「YyAn」者,如男nV之不同X也。左右之分乃YyAn流通之道路也。所谓「水火」者,意指YyAn外显之表像也。因此YyAn消长之定律,亦即为万物消长动能之始也。

故有言,Y能停留T内生长循环,乃因外有yAn之固守也,而yAn能随心所yu的在外固守,也因为有Y之在内控制,提供其源源不断之能源也。

课堂笔记:

1.“天地者,万物之上下也”,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天和地的中间。

2.“Y在内,yAn之守也。yAn在外,Y之使也”,Y在里面,是因为有yAn固在外面,Y才不会丧失掉;那yAn能够那麽听话地固守在外面,是因为里面有Y在指导它,这两个互相制衡。

*Y静於内,yAn动於外,YyAn动静,而万物化生。上文论天地YyAn之气运用於上下两傍,此复言YyAn之气又有外内之所主也。在天地则天包乎地之外,其在人则yAn为Y之卫也。

五-11、YyAn变化之消长

原文: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帝曰,法YyAn奈何?

岐伯曰,yAn胜则身热,腠理闭,喘粗为之俯仰。汗不出而热,齿g,以烦冤腹满Si。能冬不能夏。Y胜则身寒汗出,身常清,数栗而寒。寒则厥,厥则腹满Si。能夏不能冬。此YyAn更胜之变,病之形能也。

倪师注:

h帝问,YyAn变化消长是如何呢?请说明。

岐伯说,T中之yAn过热,则身T会出现热症,如毛孔开,则热气外泄无灾。若正好毛孔闭塞,则呼x1会变成粗大而会俯仰不定。汗不出而内热盛,会造成牙齿乾燥、情绪苦闷烦燥、腹部胀满而Si。此种情形如在冬季因外寒或可保存生命,若正值夏令则必凶。

T内Y过盛则生寒症,若毛孔闭锁,yAn气不外出,则较无问题。若汗腺分泌不止,yAn气营养不固守随汗出,则身T亦发冷,战栗且恶寒,到此时必冰冷麻木,以致腹因Y盛胀满而Si。若外在节气正值夏日,或可藉由自然界之yAn气以助T温维持。若值冬令,则雪上加霜,必致垂危。此为YyAn若遇盛之时产生之恶变,也就是疾病的外在形态也。

课堂笔记:

1.“yAn胜则身热,腠理闭,喘粗为之俯仰”,yAn太胜时,身会热,这时如果腠理即肌r0U和毛孔是闭的,呼x1就会非常短促,要利用身T後仰、弯曲的动作来想办法呼x1。

2.“汗不出而热,齿g,以烦冤腹满Si”,汗流不出来,热太盛,牙齿都乾掉。牙齿和嘴里的津Ye来自脾脏和肾脏,因肾主骨,牙为骨之余。

*热在表,则腠理闭;热在里,则喘粗。Y胜在腹,则为之俯;yAn胜在背,则为之仰。yAn胜於周身,则汗不出而热也。肾脏主JiNgYe,齿g,JiNgYe竭矣。心主血Ye,烦冤,血枯矣。腹满,中焦之生气绝矣。

3.“能冬不能夏”,yAn热太盛时,如果说皮肤毛孔可以发汗,yAn热散掉,就没有问题;如果皮肤毛孔不发汗,里面又很热的,怎麽办呢?这种情况遇到冬天或天气很冷的地方就没关系,因为天气冷的地方本来就不容易流汗的嘛。

4.现在很多人是在冷气间长大的,他也不喜欢流汗,认为流了汗身上会有臭,他不晓得流汗是必要的。我们按照天地的法则,到夏天时一定要流汗。因为流汗能够把身上的热散掉,新的津Ye会去取代旧的津Ye,所以流汗是一种常态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5.从小到大都不流汗的人,到了20几岁会觉得很累,一运动就全身燥热,很难呼x1,为什麽?因为我们是用三万六千个毛孔再加上两个孔鼻孔在呼x1,他只有鼻孔两个,那当然不够呀。这时我们要用发表的药来治疗,人吃下去以後流汗,热就发掉了。

6.如果病人在燥热的状态之下你没有药在身边,或吃了发表的药还是不流汗,这时候怎麽办?——yAn极生Y嘛,叫病人洗冷水,寒极会生热,他会得到汗解。

7.“Y胜则身寒汗出,身常清”,如果是Y胜的话,身T感觉会寒冷的,汗出来都是很清澈的,代表里寒。

*Y胜则yAn虚,故汗出。Y寒在表则身常清,在里则数栗而寒也。四肢为诸yAn之本,表里俱寒,则四肢厥冷。四肢厥逆,则腹虚满矣。乃Y寒偏胜之Si症,得夏月之yAn热,尚可救其Y寒。

8.“能夏不能冬”,里寒很胜时如果外在的环境是热的,还可以活;到了冬天,天地之间是寒,里面又是寒,这就很危险了。

五-12、七损八益

原文:

帝曰,调此二者奈何?

岐伯曰,能知七损八益,则二者可调,不知用此,则早衰之节也。

年四十而Y气自半也,起居衰矣。年五十,T重,耳目不聪明矣。年六十,Y痿气大衰,九窍不利,下虚上实,涕泣俱出矣。

故曰,知之则强,不知则老。故同出而名异耳。智者察同,愚者察异。愚者不足,智者有余。有余则耳目聪明,身T轻强,老者复壮,壮者益治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,乐恬憺之能从yu快志於虚无之守,故寿命无穷,与天地终。此圣人之治身也。

倪师注:

h帝问说,如何调整此二者呢?岐伯回答道,人能知损益之道,则能调和T内之YyAn。不知自然消长之理,过度损耗,则必提早衰老也。

人年至四十,则Y气必自行衰为一半,所以起居亦不如年轻人。年到五十,身T重滞,耳目不聪明矣。人年六十,则Y气必大衰,故人身九孔必不通利,造成下部Y虚,yAn气上浮而实积在上,故涕与泪俱出矣。

所以说,人知此理则必强盛,不知且违逆则必衰老矣。故YyAn本同一处生且平衡,其名相异也。智慧之人能察其之同X,愚昧之人只察知其异。反之,YyAn不足之人为愚昧,YyAn有余之人为智者。人有余则耳聪目明,身轻T健,老当益壮,壮者不病,所以圣人能做不求代价之事,享乐於淡泊名利之中,心中无yu自守不燮,所以能寿与天齐,与天地终始,此为圣人调理身心之道。

课堂笔记:

1.“能知七损八益,则二者可调”,所谓七损,是指nV人以七字为主,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;男人以八字为主,一八二八三八。生、长、收、藏,能够了解并按照这个状态来调理身T的话,就能够长寿,不然就容易老化得很快。

2.“下虚上实”,人一定要下实上虚。你在马路上看到有一个人走路像在飘,感觉好像快要倒了的样子,这就是上实下虚。所以人走路不能飘,飘就会出问题。

3.这个「五八六八七八这个八字」後面都是在讲肾脏,肾脏在管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。所以补肾很重要。

4.“智者察同,愚者察异”,中医的观念的“同症同治”就是从这里出来的——只要症状相同,不管内症是什麽,都一样开处方。b如我们有些处方看起来是治风Sh关节炎的,现在有个病人跑来,关节痛,你开这个处方给他就好了。结果他实际上是骨癌,你一想到骨癌你不会开方痛了。

5.“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,乐恬憺之能从yu快志於虚无之守,故寿命无穷,与天地终”,我们要保持平常心,恬淡、无yu、开心、愉快,长寿之道在这里面。绝对不可以去“我要怎麽样怎麽样”,每天在争,这样就会短命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五-13、东南西北

原文:

天不足西北,故西北Y也。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。地不满东南,故东南方yAn也。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。

帝曰,何以然?

岐伯曰,东方yAn也。yAn者其JiNg并於上,并於上则上明而下虚,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。西方Y也。Y者其JiNg并於下,并於下则下盛而上虚,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。故俱感於邪,其在上则右甚,在下则左甚。此天地YyAn所不能全也,故邪居之。

故天有JiNg,地有形。天有八纪,地有五里,故能为万物之父母。清yAn上天,浊Y归地。是故天地之动静,神明为之纲纪。故能以生长收藏,终而复始。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,下像地以养足,中傍人事以养五藏。

倪师注:

西北为高山峻岭,天势较低窄,yAn必不足而Y乃生,所以西北方为Y。如同人之右耳目不如左侧之明也。地在东南方为低洼之地,此必Y不足而yAn盛,所以东南为yAn方,故人之左手足不如右手足之强劲有力也。

h帝说,为何如此?岐伯回答道,自然界中东方为日出地,故东方为yAn也。yAn气轻故清浮於上,因向上集中故能耳聪目明,察JiNg密於微处。但此处耳目因清yAn在上,下必不足故手足必不便。西方为日落之地,Y之生也,故属Y。Y即人之T力X沉降下,集中下部故使下盛而上虚。所以手足有力时,耳目必不聪也。

yAn居上但左胜於右,Y居下但右胜於左。人一旦感邪在上部,会因右侧yAn较弱而邪必先犯。邪侵下部时,则会因左侧Y较不足而邪先犯左。这是因为天地间YyAn无法同时相互对应平衡所产生的,邪才会乘虚而入。

所以因天有JiNgyAn之气,地有浊Y之形,天有八方之纪律以生四季,地有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行之生克,故能为万物之父母也。清yAn上升到天,浊Y沉入地,天地之动静即YyAn之变化。而自然界之运行如神明指引般有纲有纪的一丝不苟,因此才有能力来生、长、收、藏,终而复始,永远不变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是故唯有贤能之人,能知天道之运行一如人之头部,养头而顺天道;下足如地,以养地之道来养足;中则从人世间知所进退来养五臓。

课堂笔记:

1.“西北方Y”“东南方yAn”,指人的右边是Y,左边是yAn。yAn是敏锐、有动力、能量,所以一般人左手不如右手强,右耳不如左耳强。当然左撇子例外。

2.“yAn者其JiNg并於上,并於上则上明而下虚,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”,当在专心致志做事情或读书时,你手脚就不灵活了,因为你的JiNg气在上面。

3.“故俱感於邪,其在上则右甚,在下则左甚”,一般来说人b较弱、容易受到病毒害入侵的地方,在上是右边,在下是左边。这是YyAn不能两全。

4.「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,下像地以养足,中傍人事以养五藏。」*上配天以养耳目之聪明,下像地以养腰以下之不足,节五味,适五志,以养五臓之太和,虽有贼而勿能居之矣。此篇曰圣人曰贤人,谓惟贤圣能法则天地,逆从YyAn,恬憺虚无,JiNg神内守,可使益寿,无有终极之时,而皆归於真人也。

五-14、人和天地的关系

原文:

天气通於肺,地气通於嗲,风气通於肝,雷气通於心,谷气通於脾,雨气通於肾新校正云:按《千金方》云,风气应於肝,雷气动於心,谷感於脾,雨气润於肾。六经为川,肠胃为海,九窍为水注之气。以天地为之YyAn,yAn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yAn之气,以天地之疾风名之。暴气象雷,逆气象yAn。

倪师注:

天之yAn气入通肺,地之Y气入通於咽,风气通肝脏,雷电通於心,山谷之气入通脾脏,雨气通於肾脏。T内三Y三yAn经络为自然界之河流,肠胃如大海之能受纳,人之九窍乃水溢出之地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如用天地来b喻人T内YyAn之作用,则可说雨如同人身上的汗,属yAn,yAn的气化就如同天地间之疾风一样,人之暴怒如天地间之雷,故气向上升如同yAn一样。

课堂笔记:

1.“天气通於肺,地气通於嗌”,天上的气跟我们的肺是相通的;嗌[yì],就是我们的喉咙。

*肺臢属乎乾金,位居至高,而主周身之气,故与天气相通。嗌乃胃府之门,主受Sh浊之气以入胃,故与地气相通。

2.*「风气通於肝,雷气通於心,谷气通於脾,雨气通於肾。」风生木,木生肝,外内之气相通也。雷,火之发声也。心为火臓,气相感召,故与心相通。脾为土臓,而主司转运。谷气,山谷之通气也,故与脾气相通。肾脏为水臓。雨水,寒水之气也。

3.*“六经为川,肠胃为海”,六经,手足三Y三yAn之经脉也。外内环转,如川流之不息。肠胃受盛水谷,如海之无所不容。又胃为水谷之海而外合海水,肠胃受盛之官。

4.“九窍为水注之气”,我们人有九窍,耳朵两个、眼睛两个、鼻孔两个、嘴巴一个以及大小便的地方,这些是水注的地方。水注的地方满了就会溢出来,所以我们常常晚上睡得很深时会流口水,甚至大小便,满了就会溢出来。

*JiNg气通上窍,水浊出下窍。

5.「以天地为之YyAn,yAn之汗,以天地之雨名之。yAn之气,以天地之疾风名之。」天地之间下的雨,其实就像人身上出汗一样;yAn的气,像天地的疾风。这些都是这个人和天地之间的关系。

*汗出於YYe,由yAn气之宣读,故曰yAn加於Y谓之汗。雨乃地之YSh,亦由天气之所化施,故可方人之汗。风出於地之隧谷,yAn气发於里Y,以疾风名之者,言yAn气之行身有道,无少逆滞者也。气暴如雷火之发,气逆如yAn热之胜。此复言yAn气之如风,行於上下四傍,无暴无逆也。

【本章阅读完毕,更多请搜索文心中文小说https://m.wenxiuzw.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】', '')('五-15、天之纪、地之道

原文:

故治不法天之纪,不用地之理,则灾害至矣。故邪风之至,疾如风雨。故善治者,治皮毛,其次治肌肤,其次治筋脉,其次治六府,其次治五藏。治五藏者,半Si半生也。

故天之邪气,感则害人五藏。水谷之寒热,感则害於六府。地之Sh气,感则害皮r0U筋脉。

故善用针者,从Y引yAn,从yAn引Y。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。以我知彼,以表知里。以观过与不及之理,见微得过用之不殆。

善诊者,察sE按脉,先别YyAn。审清浊而知部分。视喘息,听音声,而知所苦。观权衡规矩,而知病所主。依尺寸、观浮、沉、滑、濇,而知病所生以治新校正云:按《甲乙经》作知病所在以治则无过,下无过二字续此为句。无过以诊则不失矣。

故曰,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。其盛,可待衰而已。故因其轻而扬之,因其重而减之。因其衰而彰之。

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。JiNg不足者,补之以味。其高者,因而越之。其下者,引而竭之。中满者,泻之於内。其有邪者,渍形以为汗。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。其慓悍者,按而收之。其实者,散而泻之。

审其YyAn,以别柔刚。yAn病治Y,Y病治yAn。定其血气,各守其乡。血实宜决之,气虚宜胁引之。

倪师注:

所以治病之法如不遵循天地间之纪律,则灾祸必立至。天地间之邪风,来时快如风雨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所以最好之医师,能治病之始在皮毛,再次之医师是待病入肌r0U方察觉而施治,更次的则俟邪入经脉方去治疗,再次的俟邪入腑後方察觉而去治疗,最差的是病已入脏再去再去治疗。人病至五脏始治,存活机率只有一半矣。

故天气不正常,必伤人五脏,水谷寒热不适,则必害消化系统。地中Sh气过盛,人感受之,则必损伤皮r0U经脉。

所以善於用针者,能从Y中引yAn出,能从yAn中引Y出,利用健侧治患侧,以x位的侦测而知其它病变,从四肢上的x位而能探知内部脏腑之病变。从而察知其间过与不及之理,知进退之机,始终如一地不怠慢。

善於诊断的医师,能察气sE按脉,区别YyAn之消长,细审清浊之走向正常否,而知病於何部。看病人之喘息,听其发出之声音如何,可知其为何所苦。用YyAn五行之规矩来判断病在何处。手按寸、关、尺之脉,察其为浮、沉、滑、涩等脉象之变化,而得知病之所生,从而治之。诊断不失则必无过矣。

故可说,病之始生,刺之皮毛立已,待病势盛时,唯可待其衰时方施治。所以若病轻则用发散之法,病重时减少用发散之法,以免yAn过度流失,病势缓时则乘势而进。

形衰弱者,用温药补其气,JiNg神不足者,必以厚味来补其五脏。邪气在上者,用汗法发汗;邪居下者,则用攻下的利尿剂;邪居中部的,可用泻药攻内,使之尽出。始生之邪,则用汗法,因在皮毛,可一汗而尽出其邪。若病邪已盛达四肢,则可用按摩方式来缓和。遇邪坚实者,先击散再泻出T外。

治病必细审YyAn之消长,分别其刚柔之X,务使邪尽而不伤正。yAn有病而先固其Y,Y有病则先固其yAn,不使病进。守定其气血之流畅,不令其离经叛道。血Ye阻塞成实T,则必放其瘀血,使其尽出,不生阻碍。气不足而产生循环障碍,则用针头作导引,使气足而恢复正常循环。

课堂笔记:

1.这里开始进入很重要的地方。读《h帝内经》,天地之间的YyAn你只要了解就好,真的运用原则就在现在这个章节里面。

2.“故治不法天之纪,不用地之理,则灾害至矣”,人跟天地之间是相通的,任何的医学不按照天之纪地之理来做,灾害就来了。例如天有四季节气,有风寒、暑Sh、燥热,地有五味,酸苦甘辛咸。

3.我们现在的西药就不照这个做,人工合成的药绝大部分都是酸味的。如阿斯匹灵是酸味的,酸的都入肝嘛,伤肝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4.“故善治者,治皮毛”,最好的医生在病一开始时就知道其在皮毛上。病在皮毛的时候,医生的手指根本没有压到皮肤上面,只是轻轻碰在皮肤上面,就m0到脉了,这就是病在皮毛、病在最表面的地方。

这时你拿到个针在皮毛上面刮一下,不用真的下针进去,他的大汗就冒出来了,治法恰到好处。因为治皮毛不需要针,你不要太过。在肺经的尺泽、外关或合谷上轻轻刮一下也可以,他就流汗了,因为病在皮毛上面。

*yAn气者,卫外而为固也。天之yAn邪始伤皮毛气分,故善治者,助yAn气以宣散其邪,不使内入其Y也。

5.「其次治肌肤,其次治筋脉,其次治六府,其次治五藏。」如果病在肌r0U,我们治肌r0U,针就下在肌r0U里面;如果病在筋脉,针就下在筋;然後治六腑,其再次治五脏。

*邪在皮毛,留而不去,则入於肌肤矣。肌肤尚属外之气分,亦可使邪从外解,故其治之次也。邪在肌肤,留而不去,则入於经络矣。经脉内连莅腑,外络形身,善治者知邪入於经,即从经而外解,不使内乾蒬腑,此为治之法又其次也。《金匮要略》曰:经络受邪入莅腑,为内所困。邪入於经,留而勿治,则入於里矣。故止可从腑而解。

6.“治五藏者,半Si半生也”,当病从表、肌r0U到了五脏以後,按照《h帝内经》来说,救活的几率是一半,就是病进入到肝心脾肺肾的时候,病人是半Si半生。「半Si半生」是很宽松的标准,不行。要十个九生,才是上工。我要想办法让你至少八生。

*五腑之脉络属蒆腑,六腑之脉属腑络蒆,蒹腑经气连络相通,邪入於内而又不从腑解,则乾及於莅矣。邪在五臓经气之间,尚可救治而生,如乾蒆则Si矣,故曰半Si半生也。夫皮肤气分为yAn,经络血分为Y,外为yAn,内为Y,腑为yAn,蒆为Y,邪在yAn分为易治,邪在Y分为难治。以上论为治之道,当取法乎YyAn。

7.“故天之邪气,感则害人五藏”,这是讲传染病,天之邪气害人五蒆。

*天之邪气,由形层而入於里Y,故感则害人五臓。

8.“水谷之寒热,感则害於六府”,吃不乾净的东西、喝了不乾净的水了,伤害到我们六腑,即小肠、胃、大肠、膀胱等。

*水谷入胃,寒温不适,饮食不节,而病生於肠胃,故害於六腑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8.“地之Sh气,感则害皮r0U筋脉”,这个邪来自Sh气太深的话,会害到我们皮r0U、肌r0U、筋骨。

*清Sh地气之中人也,必从足始,故感则害皮r0U筋脉。夫蒆为Y,腑为yAn,经脉血分为Y,皮r0U气分为yAn。天地之邪有Y有yAn,水谷之气有热有寒,而病人之形身臓腑亦有YyAn之别也。

9.「故善用针者,从Y引yAn,从yAn引Y。以右治左,以左治右。」这里《h帝内经》就讲得很清楚,左病右治,右病左治。我们针灸学过就知道,这个叫巨刺。而不是左病左边扎、右病右边扎,哪里痛紮哪里。

10.“善诊者,察sE按脉,先别YyAn。审清浊而知部分”,会诊断的人,先辩它的YyAn,看它的颜sE,然後看清浊而知部分。b如说正常的肺是清yAn之所在,现在有一个人吐h浊的痰,m0到肺脉浮起来在皮肤表面的,就可以知道是肺的问题。

11.“视喘息,听音声”,就是中医的望闻问切。

12.“依尺寸、观浮、沉、滑、濇,而知病所生以治”,浮和滑属於yAn脉;沉和涩濇属於Y脉。涩脉力量不大,常常m0不到,感觉好像有又好像没有。如果yAn脉很沉,代表yAn不足了。如果m0到Y脉变得又浮又大,代表Y太盛了。Y和yAn必须要平衡,太过不行,不及也不行。

*寸主在上为yAn,尺主在下为Y;浮为在表为yAn,沉为在里为Y;滑主气为yAn,涩主血为Y。

13.寸脉为什麽叫寸?实际上从关脉到鱼际只有9分,不到一寸;从关下来一寸的距离才是正常脉的范围,超过一寸就代表过了,要往尺去了。这是YyAn辩证,我们看它的浮脉、沈脉、滑脉,就知道病在哪个地方。

14.“病之始起也,可刺而已。其盛,可待衰而已”,病刚开始时我们可以刺、治它;病很盛时我们不可与病争,要等它衰落下来,等时机。时机到了就下重手赶快追击。

15.「故因其轻而扬之,因其重而减之,因其衰而彰之。」病轻的话我们用宣扬的发法,b如发表、发汗;病重时我们就减少攻击,采用固守的方式来治疗。治病好像作战一样,病在大盛时我们固守元气,等病b较衰弱时我们就去追击,所以处方常常会变动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*病之始起则轻而浅,久则重而深,故因其轻而发扬之,因其重而少减之,因其病势少衰而彰逐之。盖病之盛者,不可急逆。经曰:微者逆之,盛者从之。避其来锐,击其隋归。

16.举个例子,我们如何利用土的王时来治个肝病。夏末秋初前後的这两个礼拜是脾脏的王时,脾气最旺,此时你下手治病就不用去管脾脏,因为天地都养着脾脏,脾脏不会受伤。这两个礼拜给你的窗口打开了,你狠狠地治攻,清除一遍,在窗户快关起来时收手,就绝对不会伤到脾胃。当王时不开的时候,我们就固守。肝病很严重时,会没胃口、大小便不通,我们就想办法给他开点胃口、通大便的药,不要去攻它。等病人胃口好了之後再开始下手。如果要攻的话,攻一次就好,不要攻太多。

17.“形不足者,温之以气。JiNg不足者,补之以味”,JiNg气不够的人,我们会用温的、厚味的药灸也是一种温补方式来补。当然要看JiNg不够在哪个地方,依此来治。

*形,谓形T肌r0U。JiNg,谓五臓之YJiNg。夫形归气,气生形。温热气胜者,主补yAn气,故形不足者,当温之以气。五臓住藏JiNg者也,五味入口,各归所喜,津Ye各走其道,故五味以补五臓之JiNg。《灵枢经》曰:诸部脉小者,血气皆少,其YyAn形气俱不足,勿以针,而当调以甘和之药可也。是不足者不可妄用其针,又当温补其气味。

18.“其高者,因而越之”,病在高的地方,我们要采汗法和吐法来治疗。这是形。什麽叫神呢?你开处方很对症的时候,这个药上中下都有反应,上面的该吐的吐,下面的该走了就走,上吐下泻一起来,病就结束了。

19.吐不见得是一定用吐的药,而是吃的药反应出来会有一种吐的现象。

20.“其下者,引而竭之。中满者,泻之於内”,病在下者,或者中满者肚子满了,我们要攻下。攻下时病邪会从大便排出来,也有从小便排出来,这就是水利。

21.中医的治疗法则-汗法、吐法、下法,都从《h帝内经》这里出来的。

*人有三部,在上为yAn,在下为Y。病在x膈之上,因其上而发越之;其在x腹之下者,因其下而引去之;其在中者,宜从内耳泻泄之。此言病之有上下YyAn,而治之有法也。

22.“其有邪者,渍形以为汗。其在皮者,汗而发之”,病在表时,我们采汗法。当然,张仲景在用汗法时有些禁忌。
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', '')('*渍,浸也。古者用汤Ye浸渍取汗,以去其邪。此言有邪之在表也。邪在皮毛,取汗发散之。

23.“其慓悍者,按而收之”,所谓彪悍,就是有剧痛,病来的速度很快。按而收之,即采按摩推拿的方式。例如痛风痛到整个手掌肿起来,我们可以用针刺的手法针下去,然後轻轻地按摩,把针拿起来再下,再按摩,连续几次痛就去掉了,这就是所谓的按而收之。

*气之悍利者,宜按摩收引。

24.“其实者,散而泻之”,遇到实证,就要用散法把这个气散掉。所谓散法,按摩是一种散,针灸下子x也是散。

25.实证和??虚症的痛不一样。实证痛是巨痛,持续24小时的痛,因为它长了个东西在那个地方,当然会持续地痛。虚症痛是隐隐作痛,有时痛有时不痛。

*yAn实者宜散之,Y实者宜泻。

26.「yAn病治Y,Y病治yAn」,当yAn有病时,b如这个人便秘了,我们马上去先去治Y,因为yAn有问题会影响到Y,所以我们先去固Y,这样病就在yAn,就不会再发展严重。同样的,Y有病的话会影响到yAn,我们先去固yAn,Y的病就不会再进来。

27.举个例子,一个肝病病人有便秘,你在给他治肝之前,先通他的大小便,先把yAn固好,然後再去慢慢退他的Y,那肝病就不会再往前进,就很好治。因为肝病病人通常到後面严重时会大小便不利,这时候你再去通大便小便,太慢了。这是h帝内经治症的原则,yAn病治Y,Y病治yAn。

*治,平治也。如感天之yAn邪,则当治人之Y气,Y气盛而yAn热之邪自解矣。如感天之Y邪,则当治人之yAn气,yAn气盛而Y寒之邪自散矣。此邪正YyAn之各有对峙,而善治者之有法也。

28.“血实宜决之”,很多病人的K子、衣袖一拉起来,就会看到腿上或手臂上有很多的青筋、淤血,这就是血实。我们针灸看到这些淤血、青筋的血实时,会统统给它放掉,再开药,药物下去就很快,治病的速度就很快,因为你把淤血大部分都放掉了嘛。如果你没放淤血,光药物去攻,治疗时间就要b较长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翻下页